小贴士
2步打开 大皖新闻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陈家桥:历史已经过去,但讲述的方式可以创新

©原创 2022-12-12 16:05



访谈视频

大皖新闻讯  三年前,陈家桥带着《红星闪闪》做客徽派;三年后,他又带着包括《红星闪闪》在内的《时代三部曲》再次来到徽派。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,陈家桥直言这个过程很有意思,也确实是个挑战。日前,省作协副主席、著名作家陈家桥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直播,他坦言,自己在创作《时代三部曲》时,仿佛又回到了刚开始写作之路的时期,希望小说写作更有意思一些,形式感更强一些。

还原历史 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父辈

作家陈家桥


徽派:三年前您带着三部曲的第一部《红星闪闪》来做客,现在三部曲全部完结了吗? 

陈家桥:2019年带《红星闪闪》来做客,非常愉快,一晃三年过去了,现在《时代三部曲》包括《红星闪闪》《山河人间》《春和景明》全都出齐了,所以很高兴带着三本书来和广大徽派的观众见面。

徽派:除了出版的时间,听说创作的时间跨度也挺长的?

陈家桥:这三本书出版大概有三四年时间了,因为有个周期,从确定选题到出版社组织出版到面世。说到创作时间那更长,作家写作一般都要先酝酿,准备材料,动手写,修改,一共算起来的话,有13年的时间,从我想到要写《红星闪闪》到三本书都写出来。实际上我想说,我最早写《红星闪闪》的时候,没想到会组成三本书,我是想把早年外祖父当红军的事写下来,是个引子,后面慢慢铺展开来,才想到去全面反映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化。写这个一是觉得有意思,二也觉得是个挑战。时代是个大的话题,偏向主旋律,但任何小说要靠细节、靠故事来支撑的。说到故事,首先浮现的是人物的影子,时代的氛围,触动你个人记忆的点,这确实是个复杂的过程。但是之所以作家最终把它写出来,是因为他面临这样的需要,需要去表达,你觉得对你个人也好、对写作也好比较重要的东西,你想把它记下来。

《红星闪闪》

徽派:挑战比较大的是哪部作品?

陈家桥:确实是很大的挑战,特别是第二本《山河人间》,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实际上在第三本后面,《春和景明》的创作和发表其实更早些。《山河人间》的挑战更大是因为,我要写我的家乡,五、六十年代,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,那些主要人物算是我的父辈,都和我的交集很深,都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关,到红军的故事相对远一点,和自己的关系相对疏离一些。五、六十年代,那些人都还在,而且那是个特别火热、激情,同时物质上特别匮乏的时代,想还原那个时代有很大的难度。所以写的时候我找了很多资料,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父辈,希望自己去深刻地理解父亲,这是小说很重要的内容。

内容第一 也要允许形式上的创新

徽派:13年的创作周期,对您的表达会有阻碍吗?

陈家桥:写小说确实是个技术活。我小时候,印象特别深,家里孩子多,衣柜不够,父亲就找个木匠来我们家打大衣柜,我就观察那个木匠来,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衣柜做出来,两三个礼拜在我家里吃饭。作家写一篇小说,尤其是写一部长篇,也是一样的,在相对比较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作品。但是如果写一部大的作品,尤其是三部曲这样的作品,某种角度上讲,很难在一个比较封闭的时间内写完。因为它是三个作品,它有跨度的。但是13年,人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是会变的,他的想法会变,态度会变,计划也会变,这确实对作家是一种考量,你必须维持作为创作的主体,连贯性,写作风格相对比较固定,比较有标识,以使你的文气不断。所以这三本书,它们之间也有所不同,但是,相对比较宏大的作品,都会有结构,中间有着细微的不同,甚至是有着气息上的变化,反而构成了作品内在的某种平衡。不光我的写作,其他作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,你观察他一段时间的写作,要么在成长,要么在蜕变,会有这种变化,其实我们要容许这种变化,但是对于持续的写作来说,这种变化本身体现了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作家的写作观,人生观。

徽派:刚刚说到表达的形式不太一样,比如《山河人间》是书信体,《春和景明》是口述,您的考量是什么?

陈家桥:人到中年,个人记忆的累积会促使你往回看,像我二十几岁刚开始写作的时候,充满了对写作的野心,还有别人贴上的先锋作家的标签。实际上我们的先锋写作不是80年代那种余华、苏童的写作,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前卫的、自由的、具有开拓性的,在文体上有些变化的。到我三、四十岁开始写《时代三部曲》的时候,实际上我又找回了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写作想法,还是想把小说写作变得有意思一点,形式强一点。有时候形式的变化,叙事方法的变化,会带来内容的某种触动,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上的一些新的变化。像书信体,多卷本,跨文体,口述,借用了不那么小说化的方式来写小说,但它是小说,只是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尖锐的东西,比如《红星闪闪》里面是五个人来讲故事,大家会觉得有必要吗,但这里面带来作家在写作上的一个新的命题。我们都知道,小说是虚构的,但如果说作家本身和读者一起,来保持一个看法,对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存在某种怀疑,那么五个人来讲述,我希望从形式上消除这种怀疑。历史已经过去,但是讲述历史的方式是可以创新的,在我们这个相对包容开放的时代,允许这种尝试和创新。

《春和景明》


徽派:三部曲是主旋律作品,跟先锋作家的表达有矛盾吗?

陈家桥:确实是的。这三本书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,要写和人民相关的,气息很强的作品,同时我又是先锋作家,比较注重叙事方法和突破的。三部曲也入选了很多国家级、省级重点文艺工程,主流作品普遍受到社会的关注,作家的写作肯定要保持写作的个性、态度和观念,如何同主旋律的要求、题材和表达内容的统一。形式大于内容一直被批评,任何一个文艺作品,最终决定它的好坏的是内容,即使是主旋律作品,看小说,看的是审美、思想和阅读感受。无论什么样的作品,都必须和个人记忆、生活、历史的细节、人的成长以及人对社会的观察思考结合在一起的,所以我从准备写到写到出版面世,整个作品的主流性质,和社会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,但是它是作家用个人化的方法去创作的,这一点来说并不矛盾。

聚焦乡土 我们进入多选题的时代

徽派:故事里的家乡六安,在写作中承载的意义是什么?

陈家桥:我一直在思考,这是很大的命题,就是作家和乡土的关系,比如马尔克斯《百年孤独》写他和马孔多的关系,福克纳写和他笔下的美国南方小镇的关系,刘震云写他的延津老家,莫言写山东高密老家,作家越往后面,写很多以后,会发现,哪怕写城市,写光怪陆离的、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,但是根是在乡土。并不是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乡土或者说远离了乡土,因为人和社会、自然、历史的关系,如果要追溯根的话,最终是追问存在。整个中国社会过去一百年,就是在自强,更强大,更富裕这些诉求的同时,追求现代性,用现代性塑造这块土地的人民,现代性的转型就是在故乡,乡土,传统这些大的概念里找出新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性元素,使我们在更好生活的同时,精神世界,内在心灵要求和时代之间的关系,会被现代性地表达。我写《山河人间》的压力也在这,那些老家的农民干活,修水利工程,很艰苦,但他们很热情,很乐观,因为他们都知道,改造山河的这个巨大的过程,他们是被需要的,被时代所召唤、所感染的,这个时代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。表达整个民众普遍的诉求,要过上更好的生活,这是非常健康向上昂扬的目标。我们作家的写作不仅是写口号,写努力,写劳动,实际上是写人群,写人的关系在这个口号下面怎么具体生活,具体奋斗的。说到六安,我在小说里就是想挺我们六安人。我以前觉得,老家人很可怜,其实是一种虚弱情感的反映,但人到中年之后,我觉得反而是一种强大。比如说,我有个姨父住在山里,我家住在畈上,他过来要走十几公里山路。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他穿着布鞋,一旦到公路上,他就脱掉鞋子,赤脚走路,土公路上是有沙子的,我们小时候不懂,就觉得很奇怪,他有句话:走公路很伤鞋。就是说,脚可以磨破的,鞋子不可以。在困难年代,人本身成为了生产资料,脚可以劳动可以受伤,但鞋子不可以。我在年轻时觉得很感染,这几年思考的时候,除了被感动之外,更多的问题在触及我,就是人很强大,人的韧性很强。

《山河人间》


徽派:时代的写作,想过总结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吗?

陈家桥:《时代三部曲》写了过去一百年的事,写了三代人,从地域和人的特点等来说,有共同的东西,超越这个共同点的更重要的内在品质,是小说试图去寻找的。比如写老红军刘行远,我的外祖父的原型,其实发动刘行远去参加革命的叫王孝之,也是有原型的烈士。早年参加革命是个过程,他之所以参加革命,不是所有人都勇敢走出去挑战命运,汇入时代,勇当弄潮儿的,一定是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会这样做。我看王孝之的资料,她是个"三仙姑",会"治病",发了财,有了条件,很快她把财富给了别人,发动起义,这就是牺牲;《山河人间》塑造的大哥程志茂,我小时候也有个原型,放牛的时候,别的人喜欢骑在牛背上,悠哉悠哉的,他是唯一不骑牛的人,说他觉得骑牛,牛干活就会少点力气,其实他是爱护牛,骑牛未必是对牛伤害,但他永远是牵着牛的,即便这样的对我也有感动;《春和景明》中,我写的知识分子叫陈寅,实际上我对他是持批评态度的,但是为了凸显里面真正的女主人公裕芬。出国潮也好,民工潮也好,在这个不断出走的过程中,总有一些人留在原地。裕芬的丈夫出国,她留在原地,我想写的是留守者的命运。百年命运,不断激荡,洪流向前,总有人留在原地,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汇入洪流,他在洪流中成为恒定的坐标,传统是不会丢的,他跟传统的关系更紧密,他是留住传统,留住文化的根脉。小说是虚构的艺术,人是世间百态的,有世俗性,小说里凸显人的伟大、重要、不可或缺是在于,总要有人在任何时代里面来抗住底线,坚守最重要的东西。文艺作品里,塑造各种各样的人,两个方向在博弈,一方面有人在做牺牲,当弄潮儿,进入潮头;还有一些人是留守者,站在原地,坚守某种品性。我们要说的是,在时代这个大范围内,有动又不动,有狂飙,有口号,有现代化,同时,留在原地的人,和传统和记忆更紧密约束在一起,为我们保留记忆的人也很重要。两种不同品性的,有重要承载价值的人,都在小说并存。

徽派:新时代背景下,您的创作和表达需要做选择吗?

陈家桥:说到选择,萨特有一系列论述。我们这一代作家,很庆幸,这个时代的伟大包含了让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受到教育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的教育、文化发展太重要了,这么大的国家,做巨大的转型,教育现代化,知识的传播,我有幸接受了教育。我的写作中一是受传统文明的熏陶,另一个是受到很多先进写作观念、方法的训练,这也很重要。作为作家,面对纷杂的社会,人不停在地做选择。举个例子,王蒙在一个节目里讲到,特别有意思的事,他的孙子做作业,有道语文题,就是鲁迅说的两棵枣树那段话,下面四个选项哪个正确,但是四个选项的表达都差不多,王蒙说,这不是一样的吗,怎么选。他的意思在于,我们现在有选择困难症,突然被甩到一个有选择困难症的年代,前面说的选择是选择大的道路和方向,现在高度信息化社会,选哪个都行,该怎么选。我们过上了物质丰沛的生活,abcd四个选项都很好,怎么选。其实我们进入了多选题时代,这个时候写作也如此。大量文艺作品,一年出多少书,多少杂志在发表小说,在这个巨大的文学现场里,你该怎么写,能够让读者喜欢。某种意义上我觉得,写作在这个时代是多余的事业,真不是凡尔赛。从当代文学来讲,四十多年的积累,洋洋大观,成了个很庞大的文学体系,作品作品足够丰富,这种情况竞争也很激烈,我们的作品不是留给后人评判,现在已经进入了及时写作、及时评论、及时反馈的时代,但文学不是快餐文学,它需要积淀。就选择来说,大的方面是选择文学道路,要不要写作下去,这是职业作家必须坚持的;至于怎么写,用什么方法写,现在有很多种方法,文学期刊,媒介,批评,出版,各种条件供你选择的、腾挪的空间很大的,比如大头马最新的游记《东游西荡》,写她跑马拉松,既能解压,还能写书,还能到处去旅行,文学确实进入了很多元的阶段。

投入人群 要和更多的人站在一起

徽派直播访谈中


徽派:作家也面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,像去年《人世间》大火,您怎么看?

陈家桥:文学作品影视化,这是个大课题了,坦率地说,大部分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编,因为会有更大的受众。但有些作品适合被改编,有些不适合,《红星闪闪》出来以后,也有影视公司来接洽,在上海,他们说可以改网剧。我就问,改电视剧不可以吗,他们说口述体很散,而网剧是单元化的,方式是不一样的。后来他们跟某网络平台去谈,之后跟我讲,会找人改出三集样板,最后就没下文了。《山河人间》,确实是正在谈的,和电视台,有望把它改编成年代剧。

徽派:现在还有那么强的表达欲望吗?

陈家桥:可能会先停一停,当然还会继续写。人到中年以后,确实需要稍微停顿一下。不知谁说的,人一快,好多东西就错过了。快和慢,需要人在不同的年龄做不同的调整。慢下来,也很好,可以思考一些事。我准备回六安再好好转一下,家乡变化很大的,想看看那些乡亲现在是什么表情,对生活是怎么看的,毕竟匮乏和穷困过去了,人不停地往前走,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。作家失去对现实的关切,没有投入人群,丧失这一点是不好的。你总是要和更多人站在一起,了解他们的生活,某种意义上讲,我们要构成别人生活的一部分,我们要参与生活的整体,不要被甩在外面,到人民中去,讲的就是这个,不能当成空话,当成口号,要变成实际的,和自己职业写作有关的,就是要去,要接触他们,和他们谈话,这都是很好的。

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





访谈视频

大皖新闻讯  三年前,陈家桥带着《红星闪闪》做客徽派;三年后,他又带着包括《红星闪闪》在内的《时代三部曲》再次来到徽派。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创作周期,陈家桥直言这个过程很有意思,也确实是个挑战。日前,省作协副主席、著名作家陈家桥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直播,他坦言,自己在创作《时代三部曲》时,仿佛又回到了刚开始写作之路的时期,希望小说写作更有意思一些,形式感更强一些。

还原历史 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父辈

作家陈家桥


徽派:三年前您带着三部曲的第一部《红星闪闪》来做客,现在三部曲全部完结了吗? 

陈家桥:2019年带《红星闪闪》来做客,非常愉快,一晃三年过去了,现在《时代三部曲》包括《红星闪闪》《山河人间》《春和景明》全都出齐了,所以很高兴带着三本书来和广大徽派的观众见面。

徽派:除了出版的时间,听说创作的时间跨度也挺长的?

陈家桥:这三本书出版大概有三四年时间了,因为有个周期,从确定选题到出版社组织出版到面世。说到创作时间那更长,作家写作一般都要先酝酿,准备材料,动手写,修改,一共算起来的话,有13年的时间,从我想到要写《红星闪闪》到三本书都写出来。实际上我想说,我最早写《红星闪闪》的时候,没想到会组成三本书,我是想把早年外祖父当红军的事写下来,是个引子,后面慢慢铺展开来,才想到去全面反映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化。写这个一是觉得有意思,二也觉得是个挑战。时代是个大的话题,偏向主旋律,但任何小说要靠细节、靠故事来支撑的。说到故事,首先浮现的是人物的影子,时代的氛围,触动你个人记忆的点,这确实是个复杂的过程。但是之所以作家最终把它写出来,是因为他面临这样的需要,需要去表达,你觉得对你个人也好、对写作也好比较重要的东西,你想把它记下来。

《红星闪闪》

徽派:挑战比较大的是哪部作品?

陈家桥:确实是很大的挑战,特别是第二本《山河人间》,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实际上在第三本后面,《春和景明》的创作和发表其实更早些。《山河人间》的挑战更大是因为,我要写我的家乡,五、六十年代,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,那些主要人物算是我的父辈,都和我的交集很深,都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关,到红军的故事相对远一点,和自己的关系相对疏离一些。五、六十年代,那些人都还在,而且那是个特别火热、激情,同时物质上特别匮乏的时代,想还原那个时代有很大的难度。所以写的时候我找了很多资料,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父辈,希望自己去深刻地理解父亲,这是小说很重要的内容。

内容第一 也要允许形式上的创新

徽派:13年的创作周期,对您的表达会有阻碍吗?

陈家桥:写小说确实是个技术活。我小时候,印象特别深,家里孩子多,衣柜不够,父亲就找个木匠来我们家打大衣柜,我就观察那个木匠来,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衣柜做出来,两三个礼拜在我家里吃饭。作家写一篇小说,尤其是写一部长篇,也是一样的,在相对比较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作品。但是如果写一部大的作品,尤其是三部曲这样的作品,某种角度上讲,很难在一个比较封闭的时间内写完。因为它是三个作品,它有跨度的。但是13年,人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是会变的,他的想法会变,态度会变,计划也会变,这确实对作家是一种考量,你必须维持作为创作的主体,连贯性,写作风格相对比较固定,比较有标识,以使你的文气不断。所以这三本书,它们之间也有所不同,但是,相对比较宏大的作品,都会有结构,中间有着细微的不同,甚至是有着气息上的变化,反而构成了作品内在的某种平衡。不光我的写作,其他作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,你观察他一段时间的写作,要么在成长,要么在蜕变,会有这种变化,其实我们要容许这种变化,但是对于持续的写作来说,这种变化本身体现了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作家的写作观,人生观。

徽派:刚刚说到表达的形式不太一样,比如《山河人间》是书信体,《春和景明》是口述,您的考量是什么?

陈家桥:人到中年,个人记忆的累积会促使你往回看,像我二十几岁刚开始写作的时候,充满了对写作的野心,还有别人贴上的先锋作家的标签。实际上我们的先锋写作不是80年代那种余华、苏童的写作,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前卫的、自由的、具有开拓性的,在文体上有些变化的。到我三、四十岁开始写《时代三部曲》的时候,实际上我又找回了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写作想法,还是想把小说写作变得有意思一点,形式强一点。有时候形式的变化,叙事方法的变化,会带来内容的某种触动,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上的一些新的变化。像书信体,多卷本,跨文体,口述,借用了不那么小说化的方式来写小说,但它是小说,只是叙事方法和风格上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尖锐的东西,比如《红星闪闪》里面是五个人来讲故事,大家会觉得有必要吗,但这里面带来作家在写作上的一个新的命题。我们都知道,小说是虚构的,但如果说作家本身和读者一起,来保持一个看法,对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存在某种怀疑,那么五个人来讲述,我希望从形式上消除这种怀疑。历史已经过去,但是讲述历史的方式是可以创新的,在我们这个相对包容开放的时代,允许这种尝试和创新。

《春和景明》


徽派:三部曲是主旋律作品,跟先锋作家的表达有矛盾吗?

陈家桥:确实是的。这三本书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,要写和人民相关的,气息很强的作品,同时我又是先锋作家,比较注重叙事方法和突破的。三部曲也入选了很多国家级、省级重点文艺工程,主流作品普遍受到社会的关注,作家的写作肯定要保持写作的个性、态度和观念,如何同主旋律的要求、题材和表达内容的统一。形式大于内容一直被批评,任何一个文艺作品,最终决定它的好坏的是内容,即使是主旋律作品,看小说,看的是审美、思想和阅读感受。无论什么样的作品,都必须和个人记忆、生活、历史的细节、人的成长以及人对社会的观察思考结合在一起的,所以我从准备写到写到出版面世,整个作品的主流性质,和社会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,但是它是作家用个人化的方法去创作的,这一点来说并不矛盾。

聚焦乡土 我们进入多选题的时代

徽派:故事里的家乡六安,在写作中承载的意义是什么?

陈家桥:我一直在思考,这是很大的命题,就是作家和乡土的关系,比如马尔克斯《百年孤独》写他和马孔多的关系,福克纳写和他笔下的美国南方小镇的关系,刘震云写他的延津老家,莫言写山东高密老家,作家越往后面,写很多以后,会发现,哪怕写城市,写光怪陆离的、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,但是根是在乡土。并不是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乡土或者说远离了乡土,因为人和社会、自然、历史的关系,如果要追溯根的话,最终是追问存在。整个中国社会过去一百年,就是在自强,更强大,更富裕这些诉求的同时,追求现代性,用现代性塑造这块土地的人民,现代性的转型就是在故乡,乡土,传统这些大的概念里找出新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性元素,使我们在更好生活的同时,精神世界,内在心灵要求和时代之间的关系,会被现代性地表达。我写《山河人间》的压力也在这,那些老家的农民干活,修水利工程,很艰苦,但他们很热情,很乐观,因为他们都知道,改造山河的这个巨大的过程,他们是被需要的,被时代所召唤、所感染的,这个时代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。表达整个民众普遍的诉求,要过上更好的生活,这是非常健康向上昂扬的目标。我们作家的写作不仅是写口号,写努力,写劳动,实际上是写人群,写人的关系在这个口号下面怎么具体生活,具体奋斗的。说到六安,我在小说里就是想挺我们六安人。我以前觉得,老家人很可怜,其实是一种虚弱情感的反映,但人到中年之后,我觉得反而是一种强大。比如说,我有个姨父住在山里,我家住在畈上,他过来要走十几公里山路。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他穿着布鞋,一旦到公路上,他就脱掉鞋子,赤脚走路,土公路上是有沙子的,我们小时候不懂,就觉得很奇怪,他有句话:走公路很伤鞋。就是说,脚可以磨破的,鞋子不可以。在困难年代,人本身成为了生产资料,脚可以劳动可以受伤,但鞋子不可以。我在年轻时觉得很感染,这几年思考的时候,除了被感动之外,更多的问题在触及我,就是人很强大,人的韧性很强。

《山河人间》


徽派:时代的写作,想过总结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吗?

陈家桥:《时代三部曲》写了过去一百年的事,写了三代人,从地域和人的特点等来说,有共同的东西,超越这个共同点的更重要的内在品质,是小说试图去寻找的。比如写老红军刘行远,我的外祖父的原型,其实发动刘行远去参加革命的叫王孝之,也是有原型的烈士。早年参加革命是个过程,他之所以参加革命,不是所有人都勇敢走出去挑战命运,汇入时代,勇当弄潮儿的,一定是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会这样做。我看王孝之的资料,她是个"三仙姑",会"治病",发了财,有了条件,很快她把财富给了别人,发动起义,这就是牺牲;《山河人间》塑造的大哥程志茂,我小时候也有个原型,放牛的时候,别的人喜欢骑在牛背上,悠哉悠哉的,他是唯一不骑牛的人,说他觉得骑牛,牛干活就会少点力气,其实他是爱护牛,骑牛未必是对牛伤害,但他永远是牵着牛的,即便这样的对我也有感动;《春和景明》中,我写的知识分子叫陈寅,实际上我对他是持批评态度的,但是为了凸显里面真正的女主人公裕芬。出国潮也好,民工潮也好,在这个不断出走的过程中,总有一些人留在原地。裕芬的丈夫出国,她留在原地,我想写的是留守者的命运。百年命运,不断激荡,洪流向前,总有人留在原地,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汇入洪流,他在洪流中成为恒定的坐标,传统是不会丢的,他跟传统的关系更紧密,他是留住传统,留住文化的根脉。小说是虚构的艺术,人是世间百态的,有世俗性,小说里凸显人的伟大、重要、不可或缺是在于,总要有人在任何时代里面来抗住底线,坚守最重要的东西。文艺作品里,塑造各种各样的人,两个方向在博弈,一方面有人在做牺牲,当弄潮儿,进入潮头;还有一些人是留守者,站在原地,坚守某种品性。我们要说的是,在时代这个大范围内,有动又不动,有狂飙,有口号,有现代化,同时,留在原地的人,和传统和记忆更紧密约束在一起,为我们保留记忆的人也很重要。两种不同品性的,有重要承载价值的人,都在小说并存。

徽派:新时代背景下,您的创作和表达需要做选择吗?

陈家桥:说到选择,萨特有一系列论述。我们这一代作家,很庆幸,这个时代的伟大包含了让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受到教育。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的教育、文化发展太重要了,这么大的国家,做巨大的转型,教育现代化,知识的传播,我有幸接受了教育。我的写作中一是受传统文明的熏陶,另一个是受到很多先进写作观念、方法的训练,这也很重要。作为作家,面对纷杂的社会,人不停在地做选择。举个例子,王蒙在一个节目里讲到,特别有意思的事,他的孙子做作业,有道语文题,就是鲁迅说的两棵枣树那段话,下面四个选项哪个正确,但是四个选项的表达都差不多,王蒙说,这不是一样的吗,怎么选。他的意思在于,我们现在有选择困难症,突然被甩到一个有选择困难症的年代,前面说的选择是选择大的道路和方向,现在高度信息化社会,选哪个都行,该怎么选。我们过上了物质丰沛的生活,abcd四个选项都很好,怎么选。其实我们进入了多选题时代,这个时候写作也如此。大量文艺作品,一年出多少书,多少杂志在发表小说,在这个巨大的文学现场里,你该怎么写,能够让读者喜欢。某种意义上我觉得,写作在这个时代是多余的事业,真不是凡尔赛。从当代文学来讲,四十多年的积累,洋洋大观,成了个很庞大的文学体系,作品作品足够丰富,这种情况竞争也很激烈,我们的作品不是留给后人评判,现在已经进入了及时写作、及时评论、及时反馈的时代,但文学不是快餐文学,它需要积淀。就选择来说,大的方面是选择文学道路,要不要写作下去,这是职业作家必须坚持的;至于怎么写,用什么方法写,现在有很多种方法,文学期刊,媒介,批评,出版,各种条件供你选择的、腾挪的空间很大的,比如大头马最新的游记《东游西荡》,写她跑马拉松,既能解压,还能写书,还能到处去旅行,文学确实进入了很多元的阶段。

投入人群 要和更多的人站在一起

徽派直播访谈中


徽派:作家也面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,像去年《人世间》大火,您怎么看?

陈家桥:文学作品影视化,这是个大课题了,坦率地说,大部分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编,因为会有更大的受众。但有些作品适合被改编,有些不适合,《红星闪闪》出来以后,也有影视公司来接洽,在上海,他们说可以改网剧。我就问,改电视剧不可以吗,他们说口述体很散,而网剧是单元化的,方式是不一样的。后来他们跟某网络平台去谈,之后跟我讲,会找人改出三集样板,最后就没下文了。《山河人间》,确实是正在谈的,和电视台,有望把它改编成年代剧。

徽派:现在还有那么强的表达欲望吗?

陈家桥:可能会先停一停,当然还会继续写。人到中年以后,确实需要稍微停顿一下。不知谁说的,人一快,好多东西就错过了。快和慢,需要人在不同的年龄做不同的调整。慢下来,也很好,可以思考一些事。我准备回六安再好好转一下,家乡变化很大的,想看看那些乡亲现在是什么表情,对生活是怎么看的,毕竟匮乏和穷困过去了,人不停地往前走,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。作家失去对现实的关切,没有投入人群,丧失这一点是不好的。你总是要和更多人站在一起,了解他们的生活,某种意义上讲,我们要构成别人生活的一部分,我们要参与生活的整体,不要被甩在外面,到人民中去,讲的就是这个,不能当成空话,当成口号,要变成实际的,和自己职业写作有关的,就是要去,要接触他们,和他们谈话,这都是很好的。

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

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