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贴士
2步打开 大皖新闻
  • 点击右上角“…” 按钮
  • 使用浏览器/safari打开

闫红说‖闫红读红楼之贰:愚蠢的石头

©原创 2023-05-30 15:04

《红楼梦》的缘起,关乎一块石头,一块愚蠢的石头。

为什么说它愚蠢,因为它放不下,想不开,不懂得享受逍遥,本该怡然而不自知。

石头的来历是这样的:“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”

这个石头,是女娲的弃子,它的同伴都被拿去补天了,它被丢弃了。说起来好像有点潦倒,但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个说法,叫“无用之用”。

庄子的《逍遥游》里有这样一段记述,惠子跟他说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(chu)。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”

就是说这个树啊,大而无用,像你说的这些废话一样。庄子回答他说,这大树“不夭斤斧,物无害者,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”。就因为它没用,才不会被惦记,被伤害,不是很逍遥吗?

这啥意思呢,就是一个东西太有用,就会被收割。人也是一样,我们希望自己有用,有用可以让我们活下来,但是不能把有用当成终极追求。

孔子说,君子不器,器是工具的意思,君子不能像一个工具。康德说,人应该是目的,而不是手段。就是人存在本身就是目的,不能成为发财或是建功立业的工具,我们要是想把这句话理解得再具体一点,就是尼采那句,从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。一事无成,听起来很惨,但才是自己的本相,其他都是附着的,如果你不能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,你尊重的就不是自己,而是你拥有的那些身外之物。

庄子这个话看似有点强词夺理,但矫枉常常需要过正。再回到这个石头上来,他的无用,让他免于身为形役,无忧无惧,是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啊。

但是石头自己境界不太够,好山好水只是让他觉得好寂寞,他看人家都能补天,感觉自己怀才不遇,“遂自怨自叹,日夜悲号惭愧。”

有句话叫做,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,就会为你开一扇窗。石头上天无门,却得到了一个机会落地。这天它又在那里长吁短叹,忽然看见一僧一道说说笑笑而来,就在它旁边,谈到了红尘中荣华富贵。石头听得神往,请求大师带它去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。

大师这样回答他:“善哉,善哉!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,但不能永远依恃;况又有‘美中不足,好事多磨’八个字紧相连属,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,人非物换,究竟是到头一梦,万境归空,倒不如不去的好。”

这就是前面说的,人间不值得。人世间总是成住坏空,不可执着。但是石头听得进去吗?当然听不进去,这就像马云说他花钱很苦,人人都表示很想体验你的苦。大师架不住他纠缠,答应带他下凡,把他变成一块美玉,又觉得这样还不够,说,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,只是还没有实在的好处,须得再镌上数字,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。

这个细节特别讽刺,说的是世人往往不识宝物,又特别实用主义,你必须明晃晃地显示出来,不然他们就一定有眼无珠。美玉上要是没这几个字,说不定就被丢到一边去了,那也享受不了荣华富贵了。

然后就是时间飞快地流逝,不知过了几世几劫,有个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,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,编述历历。现在这个石头下凡归来,已经是一块有故事的石头了。我觉得这也很像一个比喻,我们在世间活一遭,都会有些故事写在脸上,空空道士把石头的故事读了一遍,感觉不太精彩。

不精彩的原因有两条,一是,无朝代年纪可考;第二件,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、治风俗的善政,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,或情或痴,或小才微善,亦无班姑、蔡女之德能。道人说:“我纵抄去,恐世人不爱看呢。”

我们注意这两句,这是一个免责声明,作者的意思是,我这个小说是架空体,没有影射时事的意思,我只是写几个普通女子,也无意妄议朝政。我们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厉害,作者身份敏感,不敢掉以轻心。

另一方面,他确实也有一种自负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艺观。通常说来,惊悚的故事更受欢迎,刺激,所以垃圾食品大多重口味,但真正的杰作,更着重表现生活的原味,作者觉得自己这部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作品,比那些满纸潘安、子建、西子、文君的穿凿附会之作高明得多。

空空道人被石头说服,抄录下来,“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,纂成目录,分出章回”,按此说法,曹雪芹似乎只是一个编纂者,而非创作者。窃以为作者是以此与这故事拉开距离,毕竟,他是经历过抄家的人。

石头的故事算是讲完了,那么,人间到底值得不值得呢?石头没说,但他如此珍重这个故事,我感觉他的答案应该是值得。

从不值得到值得,是怎样一个转化过程?我们还得去看书中第三个场景。第三个场景比较长,我们下次再说。



《红楼梦》的缘起,关乎一块石头,一块愚蠢的石头。

为什么说它愚蠢,因为它放不下,想不开,不懂得享受逍遥,本该怡然而不自知。

石头的来历是这样的:“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,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、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,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,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。”

这个石头,是女娲的弃子,它的同伴都被拿去补天了,它被丢弃了。说起来好像有点潦倒,但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个说法,叫“无用之用”。

庄子的《逍遥游》里有这样一段记述,惠子跟他说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(chu)。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”

就是说这个树啊,大而无用,像你说的这些废话一样。庄子回答他说,这大树“不夭斤斧,物无害者,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”。就因为它没用,才不会被惦记,被伤害,不是很逍遥吗?

这啥意思呢,就是一个东西太有用,就会被收割。人也是一样,我们希望自己有用,有用可以让我们活下来,但是不能把有用当成终极追求。

孔子说,君子不器,器是工具的意思,君子不能像一个工具。康德说,人应该是目的,而不是手段。就是人存在本身就是目的,不能成为发财或是建功立业的工具,我们要是想把这句话理解得再具体一点,就是尼采那句,从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。一事无成,听起来很惨,但才是自己的本相,其他都是附着的,如果你不能尊重一事无成的自己,你尊重的就不是自己,而是你拥有的那些身外之物。

庄子这个话看似有点强词夺理,但矫枉常常需要过正。再回到这个石头上来,他的无用,让他免于身为形役,无忧无惧,是一种很高级的境界啊。

但是石头自己境界不太够,好山好水只是让他觉得好寂寞,他看人家都能补天,感觉自己怀才不遇,“遂自怨自叹,日夜悲号惭愧。”

有句话叫做,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,就会为你开一扇窗。石头上天无门,却得到了一个机会落地。这天它又在那里长吁短叹,忽然看见一僧一道说说笑笑而来,就在它旁边,谈到了红尘中荣华富贵。石头听得神往,请求大师带它去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。

大师这样回答他:“善哉,善哉!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,但不能永远依恃;况又有‘美中不足,好事多磨’八个字紧相连属,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,人非物换,究竟是到头一梦,万境归空,倒不如不去的好。”

这就是前面说的,人间不值得。人世间总是成住坏空,不可执着。但是石头听得进去吗?当然听不进去,这就像马云说他花钱很苦,人人都表示很想体验你的苦。大师架不住他纠缠,答应带他下凡,把他变成一块美玉,又觉得这样还不够,说,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,只是还没有实在的好处,须得再镌上数字,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。

这个细节特别讽刺,说的是世人往往不识宝物,又特别实用主义,你必须明晃晃地显示出来,不然他们就一定有眼无珠。美玉上要是没这几个字,说不定就被丢到一边去了,那也享受不了荣华富贵了。

然后就是时间飞快地流逝,不知过了几世几劫,有个空空道人经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,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,编述历历。现在这个石头下凡归来,已经是一块有故事的石头了。我觉得这也很像一个比喻,我们在世间活一遭,都会有些故事写在脸上,空空道士把石头的故事读了一遍,感觉不太精彩。

不精彩的原因有两条,一是,无朝代年纪可考;第二件,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、治风俗的善政,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,或情或痴,或小才微善,亦无班姑、蔡女之德能。道人说:“我纵抄去,恐世人不爱看呢。”

我们注意这两句,这是一个免责声明,作者的意思是,我这个小说是架空体,没有影射时事的意思,我只是写几个普通女子,也无意妄议朝政。我们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厉害,作者身份敏感,不敢掉以轻心。

另一方面,他确实也有一种自负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艺观。通常说来,惊悚的故事更受欢迎,刺激,所以垃圾食品大多重口味,但真正的杰作,更着重表现生活的原味,作者觉得自己这部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作品,比那些满纸潘安、子建、西子、文君的穿凿附会之作高明得多。

空空道人被石头说服,抄录下来,“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,增删五次,纂成目录,分出章回”,按此说法,曹雪芹似乎只是一个编纂者,而非创作者。窃以为作者是以此与这故事拉开距离,毕竟,他是经历过抄家的人。

石头的故事算是讲完了,那么,人间到底值得不值得呢?石头没说,但他如此珍重这个故事,我感觉他的答案应该是值得。

从不值得到值得,是怎样一个转化过程?我们还得去看书中第三个场景。第三个场景比较长,我们下次再说。

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0 条评论
来说两句吧。。。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加载中。。。。
表情
网站地图